时间:2012-06-21 18:30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易理百科网 点击: 次
阴阳之间不仅是互根互用的,而且是相互制约的,当然这种制约是建立在互根基础上的,有了互根关系为前提,才有制约的可能。所谓制约,就是指阴阳双方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目的在于达到阴阳双方的协调。那么,阴阳双方是通过什么手段制约的?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阴阳的主要制约方式。所谓阴静阳躁,即躁动属阳,静止属阴;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就是说阴阳双方通过动静关系影响阴阳消长,从而达到互相制约,互相协调。临床上安静寡言、倦怠蜷卧的的多属阴证;反之,躁动多言,外向不眠的多属阳证。而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则是指阴阳双方通过生长化收藏,进行互根互制,以达到双方协调。 (二)阴阳双方互为消长 阴阳双方通过阴阳消长进行协调。所谓消长,就是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换句话说,就是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阴极必阳,阳极必阴。结合四季阴阳消长转化来看:冬至为阴极,阴极阳生,于是从冬至到夏至是阳渐生、阴渐退(阳长阴消),昼渐长、温渐高;反之,夏至是阳极,阳极阴长,这样从夏至到冬至就是阴渐长、阳渐消(阴长阳消),夜渐长、温渐低。如此,一年四季通过阴阳消长转化协调生长收藏及寒暑温凉,从而维持大自然的阴阳平衡。 杨力提示 所以,四季养生也就是把人的阴阳消长顺应于大自然的阴阳消长,从而得天之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阴阳失衡是怎么回事? (一)阴阳的偏盛偏衰导致阴阳失衡 杨力提示 阴阳双方若有一方过于偏盛或偏衰,都会导致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而失衡。 阴阳偏盛,则易产生寒。热证:阳盛则阴病,阳盛则阳盛,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归纳如下:寒证:阴盛则阳寒。热证;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再进一步划分,那就是:阳虚则外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阴盛则内寒。临床上,阳虚的人以主要一肺为畏寒,手足发凉,阴虚的人怕热、手足心发热,就是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的表现。反之,阳盛的人,表现为面赤、手足发热,阴盛的人出现腹冷肚痛、便稀尿清,就是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表现。 阴阳盛极还常出现物极必反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表明阴阳严重失衡,提示病情危重。如:重寒则热(阴极似阳,水极似火)则会出现真寒假热(阴盛格阳),为内真寒而外假热。如久病里虚寒腹泻日久反而出现不怕冷、面色赤、肚子冷、手足凉的的情况,就应用扶阳温热药“以热治热”,使可寒除凉消。正如《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所说的“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说用寒凉药治疗热证还热的,说明不是实热而是阴虚,正确的治疗应该是滋阴,这也是唐代大医家王冰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相反,重热则寒(阳极似阴,火极似水,重阳必阴)则会出现真热假寒(阳盛格阴),为内真热而外假寒。如阳热内实证,大便热结,反而出现手足发凉、四肢厥冷,即所谓热深厥深(里热越重,手足越冷),就应该用“以寒治寒”的反治法,用承气汤下其内里郁极的有形实热,便可热去寒清。正如《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所说的“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说用辛热药治寒证,反而寒证更严重者,说明不是真寒而是阳虚,正确的治疗应该是助阳,也就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