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6-21 18:30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易理百科网 点击: 次
总之,《易经》的阴阳平衡观渗入了《黄帝内经》,对人体的阴阳平衡及与大自然的平衡作了理性阐述。 阴阳消长理论在传统养生学中的应用 我在前面已讲到十二消息卦的精华在于是通过阴爻和阳爻的增减来反映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这个规律在养生气功中被《周易参同契》作了重大应用。《周易参同契》把十二消息卦应用于丹道修炼。 参,即三,指《易经》、黄老及炉火。契,即契合。参同契,即《易经》将天地比做一个大宇宙,把人比做一个小宇宙,并把人体比做一个炼丹熔炉。参同契的核心,是通过十二消息卦的阴阳消长规律,提出了火候说,从而使《周易参同契》成为中国第一部炼内丹专著。《周易参同契》所创“内丹”理论成为道家内丹的圭臬,也成为中华养生的瑰宝。 有读者问我,《周易参同契》的火候怎样用于丹道修炼? 火候包括进阳火及退阴符。所谓进阳火,指自11月复卦起到次年乾卦,为阳长阴消时期,这个阶段应顺应大自然阳长进阳火,即呼吸以吸为主,升督脉,呼吸频率及呼吸强度增加。所谓退阴符,指自5月姤卦起至10月坤卦,为阴长阳消阶段,这个时期就当顺应大自然阴长退阴符,即呼吸以呼为主,降任脉,呼吸强度及频率减慢。即一年之内,春夏宜进阳火,秋冬应退阴符。一日之间,子时至午时宜进阳火,午时至子时宜退阴符。一月之内,晦月→上弦→望月应进阳火,望月→下弦→晦月应退阴符。 《易经》整体观对中医阴阳平衡的影响 《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易经》的整体观对中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易经》主张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社会相应的整体观成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易经》的整体思想渗入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强调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三维医学,三维观的实质就是整体观。《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而且非常重视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关系,如曰:“人与天地相应也。”又如《黄帝内经》阐述生命时,突出“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表明《黄帝内经》非常重视人这个小宇宙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的密切关系。这个密切关系就是维护人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 第二,中医藏象学说源于《易经》,并对天象、物象和人象的关系进行了重大发展。《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把天象、地象和人象作了三合一,并将阴阳五行贯穿其中,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的升华。中医藏象的内涵,就是将人这个整体以五脏为中心,联系六腑及体表五官七窍,归类为五个系统,并与天地宇宙大整体密切相关。《黄帝内经》:“心者,生之本也,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表明了心与神、面、血脉相关并通于夏天,并成为一个藏象整体。藏象整体成为中医主要基础理论,并用以概括人的生理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