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6-21 18:30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易理百科网 点击: 次
《易经》的变易观为中医的影响有三个要点: 第一,变易的目的是为了维持阴阳平衡。《易经》变易观的精髓是强调事物是在不断的变化及发展着,变化的目的在于维护阴阳平衡,这对中医辩证论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中医辩证论治的要旨是通过辩证,把握阴阳失衡状态、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从而提出相应的治则。 第三,所谓证,指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疾病中的某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征象(病理概括)就叫证。辩证,就是通过四诊八纲揭示这一阶段的本质。论治,就是在辩证的前提下进行治疗。辩证论治可以发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优势,从而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所以可以达到整体治疗的高度,和整体调节人体脏腑阴阳而达到治本的最高境界。 《黄帝内经》运气理论对五行理论作了重大发展 《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反应了外界气化与人体相关的五行承制规律。五运六气的承制规律是太过不及,胜复郁发,即:某一气化太过就会形成胜复,如木运太过,相应的肝就会成为胜气,被它制约的脾土就会被过于制约而成郁气,肝气平时所不胜的金气就会在为复气来调节、制约太过的胜气,被压抑的脾土到一定时候,郁气也可成为发气来制约过盛的肝气,目的在于恢复平衡。 经过胜复郁发的调整、制约,气化太过、不及便可恢复为平气。正如《黄帝内经》一个重要命题所言:“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太过的)抑之(制约),下者(不及的)举之(助之),化者(正常的)应之(平年),变者(有胜气的)复之(复气来调节),此生长化收藏之理,气之常也。” “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餮泄食减,体重烦 ,肠鸣支满……甚则勿勿善怒,眩冒巅疾……”分析:“勿勿善怒,眩冒巅疾”,风木太过致相应的肝气太盛,“民病餮泄食减,体生财烦,肠鸣支满”,风气太过致肝气太盛、肝木抑克脾土。所以,治疗就是:“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具体如下:“必折其郁气”指折其致郁之气,具体指抑肝木太过之气。“先资其化源”指资其母气,如土气被抑,则资其火气(火生土)。“抑其运气”指抑太过的本气,如泻肝。“肤其不胜”指培补受肝木制克的脾土。
所以《黄帝内经》运气七篇的胜复郁发、太过不及是五行承制的最高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