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4-28 14:29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易理百科网 点击: 776次
1、关于《易经》的书名与作者 谈《易经》的文化价值之前,先介绍一下《易经》这本书。《易经》为什么叫做《周易》,“易”主要是变化的意思,当然也有简易、不易等的意思,但是主要是变化的意思。《易经》是讲变化之学,为什么加上一个“周”子呢?有人说它是周朝的时候搞出来的,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周”是普遍的意思,它这种变化是普遍存在的,是讲一种普遍性的变化规律,所以就叫“周易”。这个就很难说哪一个一定就对,反正它的书名就含有这个意思。 《周易》的作者,过去书上都说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人更三圣”就说写《周易》的人有三个圣人,第一个是伏羲,第二个是周文王,第三个是孔子。这三个人都是圣人,所以叫“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就是说它是经历过三个时代。第一个是远古伏羲时代,第二个是中古周文王,第三个是近古的孔子。所以,就叫“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才形成了《易经》这本书,所以它的作者不是一个人。伏羲是什么时候的呢?三皇五帝,差不多是我们中国历史最早的时候。按照字面上解释,伏羲就是驯服野兽,畜牧业产生的时代。那个时候距离现在,应该说有5000、6000,甚至是7000年了,伏羲有没有可能参与《易经》的写作呢?根据传统的说法,伏羲是画八卦,这个八卦是他创造出来的。《易经》首先就是有八卦,根据现在考古文物发掘出来的,商周时候就已经有用数字来表达的八卦,用6个数字或者3个数字表现一个卦。最早的出土文物里面是新石器时代就有八卦的符号,新石器时代是不是相当于伏羲时代呢?算是比较靠近了。我记得《羊城晚报》在1986年的6月12号曾经登过一篇文章,叫做《七千年前的<易经>在美国出土》,美国《易经》考古学会在亚利桑那州出土的一个7000年前的一个彩钵上有一些符号,那是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的文物,其中有一个符号和现在“复”这个卦是相符合的。假如这是真的,7000年前就有这个卦,可能就是伏羲时候了。而《易经》本身就记载了很多商代末期和周代的时候的历史有关系,所以说伏羲是发明了八卦,以前说是文王重卦演变为六十四卦,现在看来六十四卦这个别卦实际上周文王以前已经出现在数字卦里面。那就不是文王发明的,很可能这个卦辞是和周文王有关。现在《易经》有很多文字记载,那些文字记载的东西有一些是在文王以后的,比如说康王,也就说明卦辞不完全是文王以后写的,文王以后甚至是周公,甚至到周康王后面的人整理出来的,所以说它不纯粹是周文王写的。这些很可能是古代的人经过占卦以后,认为是有价值的那些问题或者是占卦的结果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以后经过某一个人的整理,把它编成了这个样子,成为了《易经》的卦爻辞。又听说到了孔子的时候就对《易经》进行了解释,就写了十篇叫《十翼》,一共有七篇文章,大小象、上下彖、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卦序、杂卦,一共是七种十篇,叫《十翼》。传说这个《十翼》都是孔子写的,所以叫“经”。但是,现代的易学家考证,大多数认为不是孔子写的,是孔子的后学,秦汉时期传授《易经》的人所整理出来的,但是其中有引用孔子的很多说法。所以,它实际上也不是孔子来编撰出来的,这是关于《易经》的作者。 2、《易经》的性质特点 《易经》这本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呢?它的性质我们可以说它是古筮的参考书,就是古代占卦的参考书。它有一个特点,它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书不一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书是第几章第几节。《易经》这本书不是这样,它全书按照六十四个卦编下来的,乾卦、坤卦这样一直编下来。编了这个卦以后,还有就是所谓孔子写的十个对《易经》解释的七种文章,那个叫做《十翼》,也编进去了。所以,《易经》这部书到现在为止,按照传统的说法,这个经和传是分开的,但是后来就把它合在一起,把所谓孔子编的十篇也编到里面去作为经书。《易经》的完成,实际上是一个历史过程,到了汉代,到了唐代,甚至到了宋代,它都还是在编写的过程当中,特别是《易经》里面的那些太极图和其他的图,很多都是到宋代才出现。宋代的理学家朱熹、程颐这些人,他们实际上对《易经》最后的完成做了很多工夫。所以实际上,它不只三代,不止三个圣人,是好多圣人合在一起的一个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