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4-27 08:41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易理百科网 点击: 次
自“斂時五福”斂。聚也。以下明嚮威二用之旨。“斂時五福”至“其作汝用咎”一段。先總後分。為五節。“斂時五福”至“惟皇作極”者,觀民而無淫朋比德,乃惟皇所作之極。會稽馬一浮先生曰:“是民之有失德。即己之失德也。自其圓證之理而言。則謂之皇極。自其顯發之相而言則謂之好德。自其具足諸受用而言則謂之福。皆一性之異名也。”“斂聚五福”以布與眾民。而惟時厥眾民。皆於汝中。與汝保中。無有以淫為朋。《正義》曰:“民有安中之善,非中不與為交,安中之人(案:“保”訓安,民既學得中,則其心安之。)則無淫過朋黨之惡,無比周之德。朋黨、比周是不中者。善多惡少,則惡亦化而為善。無復有不中之人。惟天下皆大為中正矣。”無有以比為德。此總陳人君庶民協民之治。表嚮福之用也。 自“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至、無虐煢獨而畏高明”者。言民之德性之上也。有猷有為有守者,民之才美有可念也。猷者謀慮也。為者施政也。守者固而不易者也。有猷如子貢。有為如子路。有守如原憲。有謀慮者未必能行。有措施者未必能久。民之三才皆有不均。即三者具或可免於咎。然終未能入德者。以己見猶存而好德之心不篤。故不協於極耳。“而康而色”者。勸勉之情。以趨中道之由也。“無虐煢獨而畏高明”者。“無”領以下六字。此民將其惟皇之極之致也。“人之有能有為”至“其作汝用咎”一段。言民德性之次序不同。有能有為者。其行務在進取。導之可善其邦國。“凡厥正人”者。正人,不務正己而專言正人。《正義》曰:“汝若不能使正直之人有好善於汝國家,是人於此其將詐取罪而去矣。”今案:正人者,非正直之人也。玩其上下往復之辭,此正人者當為民之下者也。“既富方谷”者,孔安國云:“既當以爵祿富之,又當以善道接之。”曾子固曰:“此明教之必本於富,行之必始於家,其先後次序然也。”今案:此修辭之謂,狀正人之才性,非“汝之攸好德”之責善也。性之又其次也。不能使有好於而家。“無好德”者,民之最下也。所施不惟不協於極。必罹於咎。乃是汝之咎。此明嚮用之失。勸誡之辭也。 此段人君盡己以盡人之謂也。而歸之於“攸好德”。蓋富壽安逸,人主所欲致之於民,而不能得之於天。惟使民之作善,而期與天地之氣相浹。此其錫福威向之微者也。福者,天下之所共欲。眾民才性有不均者,皆偏於氣質之中,而不與福。或顛倒悖謬,以自取戻。人君建用皇極以示之,使之所則效,而為善以日圖致福之道。是乃聚斂眾福以敷錫於民者,庶民得於觀感之間,皆於汝之極,保守不墜其實,以應響者。夫皇之化斯民,使之順治於不識不治之中,而無假聲色之末,鼓舞振作,長育成就之功,扶掖引誘,以發其攸好德之心。攸好德者,人之善心動而歸極之機也。人主之事唯發其攸好德之心而已。民曰予攸好德。則錫之福而知歸於極矣。此五福者,猶《詩》之謂“瞻彼淇澳,菉竹猗猗。”、“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者,皆美至善之盛業,表君德之形容。以故則“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瑟兮僩兮”,恂慄之心也,嚴敬之存乎中也;“赫兮喧兮”,威儀之象也,輝光之著於外也。有諸中而形於外,止於止善之驗也。盛德至善,民不能忘,聖人既先得之。而其充實宣著又如此,是以民皆仰之而不能忘也。 “惟辟作福”至“民用僭忒”一段。明威用之失。推嚮威二用而變言刑德,明其為人君持法之道不可移於臣下也。有道之世。君盡君道。臣盡臣道。則無僭侈之事。惟君失其道。魁柄下移。權臣執國。不獨禍國。亦覆其家。君臣亦失。民亦隨之。“頗僻”、“僭忒”者,極言民德之墮皆由在上者致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