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4-27 08:41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易理百科网 点击: 次
念用庶徵。念用者。念念相繼。敬而無失。其徵唯休。一念不應則咎徵至焉。念即是感。徵即是應。其為休咎。皆一念之用也。感於此。應於彼。謂之感召。此感及應。並一心之所現。則謂徵驗。庶者。眾者。眾感非一。約之唯五。五事得失。以時恒。乃通變之正。時表休。休訓止、息。引為美。與善同。恒則一往之偏。表咎。攝之。雨。暘。燠。寒。風者天地慘舒之氣。而繫於人主視聽言貌之間。蓋天人相感之機。有不可誣者。故箕子以意類明之。五者來備。各以其敘。所謂時也。極備極無。所謂恒也。雨暘燠寒風之時不同。其為體之徵同也。故以五事之修類屬之。以為其當如是而已矣。求其所以狂之必為雨。僭之必為暘。豫之必為燠。急之必為寒。蒙之必為風者。亦不可得也。漢儒不原箕子之意。規規然務離而析之。所以衍為災異之學。 天人之感猶心氣之感也。君子之道。或默或語。或出或處。唯義之適。猶時雨則雨。時暘則暘也。《艮》之彖傳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是之謂也。若知進不知退。知堅不知守。知存不知亡。則恒雨恒暘之象也。狂者恭之反。身安肆放逸也。急者聰之反。忽不擇也。蒙者睿之反。迷不覺也。《大學》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此之謂也。蓋敬用四諸根猛利。失念則暗鈍無功也。又。天地與人一氣耳。作於此必有驗於彼。天地運化之密移。雖運於無聲無臭之際。而原其得失休咎之應。則實係於人君心術之間。人為天地之心。吾身之所以貌言視聽思、作用於酬酢萬變之間者。皆天地之運動也。其有得天而天地之氣應者。其體自爾。非由外在至也。 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二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於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於極。不罹於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無虐煢獨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穀。汝弗能使有好於而家。時人斯其辜。於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富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而害於而家。兇於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 此篇示同民之憂樂。明斯民福極之本,乃己心嚮威所為。嚮者,示以趣嚮之途;威者,致其惕戄之意。福之為言備也,德備則為福;極之為言變也,失德則致變。極訓終,盡也,非皇極之極也。福之在於民,則人君之所當嚮;極之在於民,則人君之所當畏。孔安國云:“畏如字,鄭音威。”今案:畏威同義。福言攸好德,則致民於善可知也;極言惡弱,則致民於不善可明也。視此以嚮威者,人君之事也。蓋福極者。人君所以考己之得失於民也。《易》覌之九五曰:“觀我生。君子無咎。”王輔嗣注云:“測民以察己之道。是知民之福極皆我所生。故武王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聖人本無過咎。而引天下之過咎歸之於己。故為至德。”蓋聖人之量也如此。其大願無盡,觀民如彼。斯可以言盡性者矣。所以勸天下之人。使協於中。固己見之皇極。於皇極言之者,固所以勉人;於福極不言者,攸好德與惡弱之在乎民,則考吾之得失者盡矣。人君之事畢矣。 福極。天之所命者。而人主制其權。故養之而可以使之壽。厚之而可以使之富。節其力而可以使之康寧。教之而可以使之攸好德。不傷之而可以使之考終命。然有養之厚之節之教之不傷之所不能及者。故必有潛移默奪於冥冥之中。故有兇短折。疾。憂。貧。惡。弱者。聖人示人以嚮用者。好德而已。其畏之者。惡而已。具德則受用無窮。去惡則纖毫務絕。如是則一切境緣唯福無極。眾人熙熙。如春登臺。極樂現前。太平可致矣。此所以為位育之極功。盡人之性以盡己之性也。《易》六十四卦終於既濟未濟,《洪範》九疇終於五福六極,何也?明物不可以終窮。而聖人盡性之功亦與物而無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