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易学高手
首页 易理天地 八字命理 紫薇斗数 风水知识 办公风水 家居风水 起名知识 宝宝起名 起名改名 星座知识 星座屋
您当前的位置: > 易理天地 >
易经智慧解读六十四卦之艮卦(4)

时间:2012-07-18 20:30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周易预测网 点击: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背。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明艮卦之用。人道之所本也。以彖辞仅指其象。示其所限。及所成用。明德达道之旨。而关吉凶者。只无咎二字。亦不及乾坤四德孰多孰寡。人多疑之。以为艮为人道。人道法于天地。何以元亨利贞四德。艮无一焉。而首称艮其背。末称无咎。似艮之道。止于此而已。不知艮之为义。在于善止。一切德用。均自止成。故首曰艮其背。明所止之处也。末曰无咎。明已止之功也。不及吉凶者。吉凶悔吝生乎动。既止则不动。不动奚有吉凶。不明言乾坤四德者。四德皆自乾元出。而非返于乾元之先者所能显。艮止以为返本复始之道。故无复后天生成之用。则无所昭其四德焉。乾坤四德。皆溯本至末。自初至终。后天之所见也。在人谓之仁礼义信。仁礼义信。德之所名。而原于道。存于性。艮止以循道归性为旨。则不复及性道所生之德也。故艮止者。一止皆止。既无动作。自无吉凶。志在先天。自不重后天四德。此彖辞不及指出也。观震彖辞首称震亨。即可见震与艮之异。震者自出者也。故曰帝出乎震。艮者自成者也。故曰成言乎艮。成者诚也。诚者一也。极也。返本复始。归于太极。太极而无极也。盖自上而下。由一而众者。震也。自下而上。由众而一者。艮也。艮握其机。而无思无为。以达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得乾之一阳在上。而不复动。动则顺夫乾元用九之道。上天之则。与震之一阳在初。秉乾初九潜龙之用。主万有之始。为天道大生。乾道知始之则者。恰相对反。震为起始。则为德用者自众。艮为成终。则为德用者难明。一则形而下。一则形而上也。故艮彖辞先明所止。次明其虚。虚无之道。不闻不见。故有行可也。有见不可也。有止可也。有得不可也。此艮其背。不获其身。而行其庭。不见其人。不得其身。无我也。不见其人。无人与物也。人我同无。物我同净。则更何咎哉。故无咎。非免也。直无之。无之者。虚之也。空一切也。道曰虚无。佛曰空。儒曰止。皆此义也。释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此数语。即申释艮之大用。而由艮止之义。推出止与行。静与动之相连。更以一时字。一道字。明其为止为行。为静为动。举不能外此。即示人道之本。体用之间。有不可分离者存。艮固以止静为本。然其用。却非止静所能限也。有止则有行。有静则有动。行止动静。互相连系。互成因果。且亦由比例而见。形容以显。则后天事物。不得离阴阳配合。不得以孤独成名。此所谓对待必需之则。如行与止对待。动与静对待。果有其一。必有其二。若无其二。不得称名。犹人与己。物与我。来与往。进与退是也。不有人。何以名己。不有物。何以名我。不有往。何谓之来。不有进。何谓之退。故止者对行言。静者对动言。易言之。即无行自无止。无动自无静。如人永止永静。而终不行动者。此先天也。后天则否。故止者不行也。静者不动也。因其行已。故名不行为止。因其动已。故称不动为静。盖其用原相及也。如令之止。必前之已行。此之静。必彼之已动。而人动以生者。事业行以成者。果无行动。即无人物事业可言。此有止必有行。有静必有动。且不得或相违也。艮震往来。震者行动为用。艮者止静为旨。则艮由震出。而反艮者。亦必归于震。是止者终必行。静者终必动。为后天以循环往复。盈虚消息。永相继承。而不停歇也。然既继承不歇。则究以何而止。以何而行。由孰以动。由孰以静哉。斯则有主之者在。即时也。道也。道立其体。时明其用。非时则不宜。悖道则不利。宜与利者。事业所由成。化育所由见。虽天地不违。而况人乎。故止者时也。行者亦时。静者道也。动者亦道。道与时不二也。言时赅道。言道赅时。为天道必以时行。人道亦以时立。故曰时止时行。动静不失时。其道光明。光明者。正大之象。成功之期。无不宜也。无不利也。如日月中天。德用不可量也。以艮之止。非故止之。则其行也。亦非强为。艮之静也。非智静之。则其动也。亦非力使。此所以归于时与道耳。时不失。道自孚焉。有不光明者哉。光明与暗昧反。中道而行。随时而作。则更何暗昧之嫌。此光明者。易道所重。人道所本。由卦爻言。中藏坎而上有一阳应之。转成离之大象。离为光明。坎之对也。故依时道者光明。悖时与道。则反暗昧。以不能坦示其中。而险陷其内。则坎之误。不得离之照耀也。艮既善止。则决不陷于险。故蹇卦以反于艮。则蹇难可除。而爻辞分往来以喻之。谓往者循坎之险。而来者。用艮之止也。故艮之用。止固不失时。行亦如之。静固不违道。动亦如之。为克知止而能静。乃能成其行。致于动。亦如蹇之来较往宜也。艮其背者。以艮为止。而知止为始。止得其所为终。止其背。犹止于至善。方得其成。故曰止其所。言艮非徒止也。必得其地。得其时。犹黄鸟止于丘隅。得其地也。雌雉止于山梁。得其时也。时地一也。举地赅时。故止其所。即得其时。而上卦以阳在上。不能再升。则不得不止。是即止得其所之义。亦即艮其背之旨。阳动而自止于上。岂非宜于时。孚于道乎。如日月昭于天中。万方皆被其明。若潜于地下。是止非其所。则不得光明之称。故明入地中为明夷。而明出地上为晋。明夷为伤。晋则进也。即风地观。两阳在上。亦光明下照之象。若分而合之。即两艮相错也。艮之阳高而视下。故得光明之称。而为止其所之象。惟以下包两阴。柔以刚内。全卦均不相匹应。故曰不相与。言不相协济。如人之不相得耳。初与四。二与五。皆柔。惟三与上为刚。刚柔相背。即艮其背之辞所由来。谓艮以求止静。故不志于合同。如人苦修不复恋亲戚之乐。家庭之情。悠然长往。与世无洽。则终成其道。永乐其净。亦时止也。以一阳既自初至上。阅世已多。反省自易。清高之念。不移于富贵之情。光明之心。不蔽于尊荣之欲。是艮之成终也。而胸中豁达。无所留滞。耳目虚空。无所见闻。此彖辞其不获其身。不见其人。无咎。释文更申言之。使读者知艮止以清静为重也。物欲不起。神志永一。即止也。止于至善。必由此致之。故在卦爻。为不相应。在人物为不相与。而在道。为独全其天。在时。为善超于物。此中精义。非谙于修持者。难骤明也。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