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易学高手
首页 易理天地 八字命理 紫薇斗数 风水知识 办公风水 家居风水 起名知识 宝宝起名 起名改名 星座知识 星座屋
您当前的位置: > 易理天地 >
孔子与《周易》(7)

时间:2012-04-25 17:38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易理百科网 点击:




   这说明,孔子的学说不仅是讲“人道”,而且是讲“天道”,更确切的说,是讲“天人合一”之道。天人之所以合一的关键,就在一个“生”字上。孔子哲学从根本上是生命哲学,《易传》哲学从根本上说也是生命哲学。它同西方的自然哲学、本体论哲学确实不同,它是从生命现象及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点上理解人与自然界的。这里所说的“生”,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生,它同时包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人的德性和道德价值的内容,这一点在《易传》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之所以提出“生命进化”的问题,其中便包含着道德进化的内容。《系辞下》说:“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是讲生命进化的。天地自然界是生命的根源,阴阳是生命的基本要素。自然界在创造生命的同时,还有价值的“生成”,这一点最为重要。天地以“生”为“大德”,这个“生”是有价值意义的,其实现则在人。这就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善”说明自然界的生命创造的目的性,“继”此目的而生者为善,但真正实现出来,变成人的内在德性,则在于人。成就德性,在人自己,这正是人的主体性之所在。但这决不是与自然界处于二元对立之中的独断的主体性,而是与天地自然界有内在统一性的主体性,它是以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天德”、“善”)为前提的。这种主体性丝毫没有抹杀人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将人置于一个适当的地位。《易传》的“三才之道”,就是讲这种关系的。而人的最高使命或终极目的便是:“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至于命”就是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但它是从实践上说的。孔子的学说,都是要见之于“行”的。这里所说的“命”就是从道德性理的价值意义上说的。“至”不是简单的返回到根源处,而是人的真正的创造和实践,这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从《易经》到《易传》,是中国文化的一次自觉。经过这次自觉,《易经》中的宗教神学的成分,大大减少了,代之以人文主义色彩很浓厚的天人之学,但《易传》又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承认其创造生命及其价值的作用和地位,而没有走上人类中心主义的道路。这与孔子的学说是分不开的。孔子是从《易经》到《易传》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正是通过孔子对《易经》的“解读”,才有《易传》的丰富而又多采的各种学说的出现。无论从那方面说,《易传》都发展了孔子学说,甚至可以说“溢出”了孔子学说,但是孔子为《易传》指出了一条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