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易学高手
首页 易理天地 八字命理 紫薇斗数 风水知识 办公风水 家居风水 起名知识 宝宝起名 起名改名 星座知识 星座屋
您当前的位置: > 易理天地 >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源于易经

时间:2012-07-17 19:52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易理百科网 点击: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老子,名聃,春秋时代楚国人(今河南鹿邑县)。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以后隐居独处,所处历史背景为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开始新兴的时代。   老子和孔子同一时代,他们都受《易经》的深刻影响。但两人的思想却大相么庭,孔子崇尚《易经》乾卦的刚德,力主积极入世,老子则推崇《易经》坤卦的柔顺,倡导不争 、避世。   孔子与老子是师徒关系吗?   孔子与老子同是春秋时代的人,都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的哲人。孔子是德圣,老子堪称哲圣,老子要比孔子年长得多,老子是周国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学识十分渊博,在当时很 有名,孔子十分崇拜他,他曾经从鲁国来到围国问礼于老子。   下面我把司马迁《史记》对这两位大哲人会晤的谈话的记载说一下,孔子问礼于老子,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两段精彩的记载。   其一: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 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辨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才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 焉。意思是说:孔子到周国去问礼于老子,辞别时,老子说:“我听说,富人送人以财物,仁义的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只好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以言:‘聪明善于洞察的人, 反而有生命危险,因为好议论。博学而善辩的人,易危其身,因为揭发人的丑恶。做人事者,要忘掉自己,为人臣者不要还有自己(要忘我)。’”孔子回鲁国后,他门下的弟子 愈来愈多。   其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莲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 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自己。”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 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意思是说,孔子到了周国,拜会了当时在周国任图书馆馆长的老子,他们 交谈了一段时间,老子发现了孔子求功名的思想很重,孔子可能讲了对周文王、周公等人的崇拜。老子则说:“你所说的这些人,他拉骨已朽,只有语言还留了下来,君子得其志 时,就会驾车去当官,不得志时,只好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落。做生意的商人会把货物藏起来藏不露,君子有很高的智慧和道德,但表面上都大智若愚,你应该去掉骄气和过多的功 名欲望,这样对你才有利,我要告诫你的,无非这个道理。”孔子回到鲁国,弟子们问老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鸟,我知道能飞;鱼,我知道能游;兽,我知道能走。能 走的,我们可以用网捉住它,会游的我们可以用线钓住它,飞在天上的,我们也可以用箭射住它。惟独我不能知道龙,它能乘着风云升上天空,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就好像一条龙 啊!”   可见,在孔子的眼里,老子是多么的高深莫测!   《老子》贵柔   《老子》最崇尚《易经》坤德柔顺的一面,并且在人生观及为人处世方面做了重要的发展。   《老子》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老子》坚信柔弱退让只是权宜之计,最终必能居上,故认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 七十六章》)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老子》并以水为比喻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七十八章》) 。就是说水是最柔弱的,但却是最能攻坚的。我们想起,历史上许多攻坚战,如城堡攻不下,最后是用水攻下的,不少战争是用水来阻挡对方的,所以兵家无不重视水。   《老子》贵柔,其更深的层次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后发制人的权宜,这正如《老子》所说:“曲则全,枉则直,少则得……”(《老子?二十二章》)就是讲委曲反能保全 ,忍枉反能多直,少取反而多得。这就是说贵守是老子的贵柔的更深一层次的含义,目的是转守为攻,后发制人。   《老子》贵无为   “无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老子》里有21章论述,占《老子》的四分之一多。   老子的无为包括无欲、不为、不争、不学……具体论述可举如下原文为例:“夫唯不争,故无尤(无过失)”(《老子?八章》)、“不争之德。”(《老子?六十八章》)老 子的无为突出的是宁静无为,如“至虚极,守静焉”(《老子?十六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三十七章》)等,在这些话语中老子强调的是无欲才能宁静。   也就是说,无欲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正因为无欲无为所以才能做到不争、不斗,甚至不学。天下总要有一些人不争,都去争,这个天下就难以宁静。   杨力提示   不过《老子》无为的更深层次是“无为而无不为”、“夫其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所以老子的无为也可以看做是以退为进的权宜之计,这样就能 后发制人。   《老子》贵自然   老子崇尚自然,其外言叫“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这是杰出的自然观,就是强调要遵循自然,不要违背自然,所以老子无为的深层含义是自然无为,要做到自然无为是很难的。所谓自然无为是指顺应万物之自然,而不加以人 的主观意志,就是老子说的“道常无为”。无不为,则认为如果顺应自然规律,最终便能无所不为,也即万事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才能成功。   所以,“道法自然”的实质为“自然无为”,其精髓在“自然”二字。一切顺应自然,不加以主观的约束,再发展深一层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质仍然是顺应自然规律使无 不为。 可见,贵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法宝。   老子之“道”源于“易”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论语》和《老子》皆源于易,《易经》就像一株大树,《论语》和《老子》都源于此,无非同途而殊归。儒家主要发展《易经》的乾卦、震卦、离卦、 巽卦,所以重视积极有为,刚健处世,强调乾卦的自强不息,偏好离卦的如日中天,奉行震巽的雷厉风行,所以他们主张竞争,强调奋斗,积极入世。老子道家主要发挥了坤卦、 艮卦、坎卦、兑卦四个卦的精神,所以他们崇尚坤卦的柔顺,强调坎卦的水柔,突出艮卦的知止,重视兑卦善悦,所以道家性顺善柔,知止知足,因而宽容厚道,谦让不争,知足 常乐,和悦面善,主张避世无为。   儒家发展了《易传》的“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重实物,而道家则发展了《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谓贵虚无,从而对儒道两家的唯物及唯心的世界观产生了分水 岭一样的影响。   杨力提示   儒、道一源二歧,和《易经》都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二者相反相成,既对立又互相渗透,共同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根源于《易经》   《老子》的道,指宇宙本体论,即指天地万物的本原,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探索,在《易经》时代虽然还没有达到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程度,但《易经》已经通过阴阳爻的变 化及乾天坤地八卦反映了万物本源于天地阴阳变化的概念,为《老子》的天道观奠定了基础。   《易经》之后,孔子强调以国事人事为核心的人道观,而《老子》则发展了天道观,《易经》则是人与天地、社会相统一的三才观,并以痼瘟本体突出了“有”本体观,奠定 了古代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唯物观基础。   《易经》强调“有”,《老子》突出“无”,共同把古代世界本源的探索推到了高峰。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源于《易经》   首先,《老子》变易观渊源于《易经》,《易经》最重要的观点是变易观,《易经》通过三百八十六爻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天下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变化着和发展 着。这一观点使《易经》成为古代辩证法的开山,对古代辩证法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变易观虽然丰富,却远不及《易经》的先进,《易经》的变易观极为强调变新、日新,而《老子》的矛盾观继承了《易经》的矛盾原理。《易经》的矛盾观是以阴阳 对立统一为核心的矛盾观,并以阴爻“――”和阳爻“——”为体现,奠定了古代的矛盾法则。《老子》的矛盾观继承了《易经》的矛盾原理,并作了丰富的阐述,如曲与直、祸 与福、柔与刚、生与死、弱与强、正与反……但在矛盾的转化方面,《老子》却和《易经》大相径庭,《易经》强调积极的转化,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老子》则过分强调自 然,轻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矛盾转化中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这一点上远不如《易经》的积极主动,从而导致了《老子》消极的人生观。   《老子》的中和观与《易经》   《易经》强调中行、中和及中正,并通过爻卦、卦辞反映了这一原理,奠定了古代中和观和平衡观的基础,对儒家的中庸之道及道家的“冲气以为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所不同的是,《易经》的中和观强调阳与阴和、刚与柔和,而《老子》则偏于阴与阳平、柔与刚平。《易经》强调健,突出刚,《老子》则看重顺,崇尚水。《易经》的中和 观是在突出“有为”宗旨上的中和,所以强调革命、自强、刚健奋发、奋斗……而老子则主张柔弱胜刚强和以柔克刚的和谐,而非弱肉强食的竞争,包括主张让、守、退、待、不 争、不斗、屈曲……旨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从另一个方面取得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平衡。所以不管他是消极的或是积极的,都是和谐所必需的。   《易传》和《老子》的异同   本体观   《易传》出书比《老子》早,《易传》的本体论是实有的,比如,《易传》强调氤氲本体,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宇宙的元气,所以《易传》强调“有”。   《老子》的本体论脱胎于《易经》,同样强调天道,但是《老子》主张“无”,认为世界不是实有的。这样由于本体论的迥异,《易传》主张积极入世,而《老子》则主张出 世。   《易传》主张革命,如“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经?革》),主张奋斗,而《老子》则强调让、守、退……这就成了儒家在朝有为、道家在野无为 的世界观的根源。可见,由于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不同,所以导致了世界观方面的明显区别。   人生观   由于宇宙观、世界观的不同,所以在人生观方面必然不一样。《易传》的“实有”导致了强调有为的人生观,而《老子》的“无”导致了无为无欲的人生态度。   结果《易传》是自强不息,《老子》是无欲无为。   总之,儒、道两家的人生哲理各择《周易》的阳刚阴柔,而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儒家的人生观比较积极,道家则是另一种人生道路。   杨力提示   社会同样是一个阴阳动静的统一体,要保持社会的平衡,阴阳二者都不可少,虽然儒家的人生观比较积极,但道家的人生哲理无论积极或是消极,都是不能少的,否则社会将 难以融合。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