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4-25 17:38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易理百科网 点击: 次
司马迁说,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这是孔子“作《易》”(即《易传》)的最早说法。说孔子“作《易》”,未必是事实;但是,孔子的学说对《易传》发生了重大影响,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易传》作者非一人,他们在创作时有许多新的发挥,这都是符合事实的,但是,他们都受到孔子学说的影响,其立论方式虽有不同,但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即“天人之际”的问题展开论述,这也是事实。 解“易”者提出“易”有三义之说,即“易”有变易、不易、简易三种含义。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是符合《易传》精神的。《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意思是,《周易》没有固定的法则,只是以变化为其道,这显然是讲“变易”。这样的论述,在《易传》的“十翼”中,处处皆是,不必细述。《系辞上》又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乾坤二卦是《周易》的基础,代表天地、阴阳。世界上的一切现象皆由此而来,一切变化皆由此而起,这就是“简易”,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同上)。“易道”虽然变化不居,且皆以天地、阴阳之相互作用为其基础,但其中又有恒久不变之道,即所谓“不易”。这所谓“不易”之道,贯穿于变化之中,它又是指什么呢?有人说,在《周易》中,没有不变之道,只有“变化”是不变的。这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并未说明“易道”的内在精神。 “易道”的内在精神不是别的,就是“生道”或“生生之道”。“易”中所表现的阴阳变化,是什么性质的变化呢?这才是需要作出解释的。其实,《易传》已经告诉了我们,其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生命的创造,亦既生命的进化,这才是“易道”的核心所在。因此,《易传》讲了很多道理,但在回答“何者为易”的问题时,它非常明确地说出了“生生之谓易”(《系辞上》)、“天地之其德曰生”(《系辞下》)这样的结论。这是不同寻常的。这一结论正是从孔子关于天以“生”为言说的学说中发展出来的。再回过头来,看看孔子所说的“五十以学易”以及“五十而知天命”,其意义就更加明显了,其重要性也就更加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