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7-18 19:54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周易预测网 点击: 次
易经》所说“贞夫一者也”的“一”,在自然界象征“不易的光速现象”呢? 组织成员的互动,需要“不易的共识”,才能够在变动中定于“一”。这个“一”,既不可以出自某人或少数人的权威,也不能够盲目抄袭任何外来或古老的规范。这个“一”,必须经由前述“相反相成”和“相生相克”的作用而产生,才顺乎“刚柔相推”的变化之道。借由自然的孕育,产生某些共识,现在通称为组织文化。 天下间有正就有反,有阴便有阳。组织内有甲意见就会出现相反的乙意见,乃是自然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达成共识呢?《易经》以“中”来统一阴阳的矛盾。《系辞?上传》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一个人如果明白乾坤平易简约的道理,就很容易了解天下的普遍法则。如果懂得天下的普遍法则,那就不难在天地之中,确定人的地位了。”严灵峰先生认为“易”、“简”代表两个正反合成的概念,不要把它看成一个笼统的“易简”概念。“中”代表“天下的至理”,不要把它看做“取其上下之中”的含意。“中”即中道,它虽然是常道,却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中”相对于阴阳的变动,而阴阳的变动是永不止息的,所以“中”必须保持动态的平衡,时上时下,时刚时柔,与它所处的“时”、“位”,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平静的,无所偏倚,便是“中”的状态。一旦表现出来,若是合乎节度、相当合理,没有过分与不及,就叫做“和”。把中和的道理推而极之,达到圆满的境地,天地一切都会各安其所,而万物也就各遂其生了。这种情况,才是“中”的大用。 “中”就是今天常说的“合理化”,一切求合理便是中。由于合理不合理常因时、空的变化而变易,所以中国人处事,往往变来变去,看起来不遵守制度,给人一种“很难讲”的感觉。“合理”既然相对于阴阳的变动,就没有固定的是非,中国人“持经达权”的观念,应该列入必要的“共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