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7-17 20:44 来源: 易理知识百科网 作者: 周易预测网 点击: 次
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由量变而至质变的演变过程。关于这个事变的演变过程,《易经》坤卦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坤卦爻辞说:“履霜,坚冰至。”当脚下踏着了霜,于是人们知道冰天雪地的严冬将要到来了。正如坚冰是逐渐凝结而成的那样,人类社会“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突发事件,也是通过逐渐积累而最终呈现出来的。这就是《易经》防患于未然的“霜冰之诫”。 《易经》的作者有“易历三圣”之说,即《易经》的卦辞是周文王写的,爻辞是周公写的,《系辞传》等阐述易理的部分是孔子写的。周文王、周公是位高权重的执政者,孔子在鲁国担任过司寇、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等职。作为与万民的生息安危相关的执政者,他们对自己的管区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有着高度的警觉。如《易经》否卦九五爻说:“其亡,其亡,系于包桑!”这句话的意思是:灾祸随时可能发生啊,灾祸随时可能发生啊,牛马的缰绳系在桑丛的枝条上,牛马随时可能脱缰走失!这里以牲口随时可能走失的状态,来比喻灾祸随时可能发生,权位随时可能失去。提醒在上位的执政者要保持高度警觉。如何保持警觉,防范突发事件呢?《易经》中的忧患意识、安不忘危、见微知著、见机而动、剥复之变、否泰之变等等,都与此相关。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的意识,是《易经》防范突发事件的重要思想。《易经 系辞下》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对存在隐患的危机意识,可以导致安稳;对灭亡的警惧,能导致保全;对动乱的防患,能导致稳定。“君子”指君临下民的执政者,执政者在平安的时候不忘记危险的存在;在拥有政权的时候,不忘记政权覆灭的可能;在局面稳定的时候,不忘记动乱的可能。正因为有这种对危险、灭亡、动乱的防患意识,因而君子个人的生命,自己的家庭,所治理区域的安稳反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 |